南宁鼠标价格社区

世界制造业进入“合肥时间”,3天19场活动6大展览,精彩不容错过!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世界制造业今起进入“合肥时间”

巢湖岸边风起云涌,庐州大地气象万千。今天,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2018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拉开大幕。世界制造业进入“合肥时间”。


这是一次合肥发展成就的大展示,亮出精彩;这是一次世界制造业精英的大聚首,引领风向;这是一次交流合作的大平台,携手共赢;这是一次深化对外开放的大契机,共创未来。


从5月25日到27日,合肥为4000多位远道而来的嘉宾端出了制造业的饕餮盛宴。高端论坛密集推出,上演头脑风暴;对接合作务实推进,紧握发展之手;展览展示精彩纷呈,展现城市作为。


合肥为世界呈现精彩,世界为合肥聚力聚智。首届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召开,必将开启合肥制造业发展的新篇章。

5月24日,量子通信展区布展完毕。

制造基地迎来盛会

2017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在北京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将于2018年5月下旬在合肥召开。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合肥闯入世界的视野。


的以来,合肥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0.1%,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5%。2016年,合肥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


这得益于合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通过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模式、成果转化的方式,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目前,合肥拥有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成为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城市。


去年,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这既是对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检验和肯定,也是对合肥未来制造业发展寄予深切希望。合肥,以试点示范城市为新的起点,以大会的举办为新的契机,将开启制造业发展新篇章。


5月24日,工作人员在智能制造展区对展品进行最后测试。

多场活动

精彩呈现


今天,大会正式拉开大幕。三天时间,19场活动,六大展览,合肥乃至安徽将向世界呈现她的尖端制造、展示她的发展成就,也渴望倾听来自世界的声音。


高端论坛碰撞智慧,探讨产业前沿话题,引领未来发展浪潮。智能制造论坛、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中国声谷)论坛、集成电路产业论坛、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论坛等八大主题论坛将汇聚全球众多顶级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企业领袖,激扬思想、引领思潮。


综合展、国际智能制造展、国内智能制造展、安徽进出口商品精品展、金融服务业展、安徽人力资源展等六大展区,以最炫的科技手段、最妙的声光演绎,呈现世界最尖端的制造业产品、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在这里,嘉宾能了解到领跑全球的量子通信、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技术;能看到江淮汽车、合力叉车、阳光电源等带来的最新研发成果;还有来自德国、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27家高端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和产品。


5月24日,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展的舞台上“集结待命”。


对接交流携手未来

20位外国前政要、部长级官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8位国家部委领导,7省(区)领导,58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50家境内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确认参会;还有德、美、英、法、日、韩等75个国家和地区的978位来宾参会;13位“两院”院士,21位知名专家学者,165家国内制造业领军企业负责人,315家境外知名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参加大会。


嘉宾阵容堪称豪华,他们不仅是助力合肥发展的“智囊团”,更是招商引资的重要资源。记者了解到,围绕本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的主题,合肥市积极对接参会企业,加快项目进展,组织了央企、民企、外企、台企、侨企共138个项目在大会期间进行集中签约,总投资1471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和家电项目36个、生物医药项目18个、新材料项目18个、新能源项目18个、制造类项目比重超过70%。


以世界制造业大会活动为契机,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制造业企业交流合作,争取引入更多更强更优质的项目,加快构建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安徽制造有多牛?

制造业强则国强,制造业兴则国兴。

质量提升为安徽制造注入强大动能!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起点开局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人造太阳”创造新的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磁场强度提升至42.9特斯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安徽省放百年眼光、汇省部合力,高起点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引领性平台成果、支撑性产业成果、示范性制度成果。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成果丰硕。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提前完成三大科学任务,并首次实现洲际量子密钥分发;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首次实现洲际视频通话。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量子通信“从理想王国走到现实王国”3项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围绕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我省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组织开展高水平研究。


合肥滨湖科学城蓄势待发

合肥滨湖沿岸 资料图


2017年9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印发。根据方案,合肥滨湖科学城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和成果转化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建设教育科研区,今后将引导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在此区域布局。


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将汇聚全球智慧,借鉴国际先进理念,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单位和专家编制方案,将滨湖科学城规划建设成为科研要素更集聚、创新创业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科学城。以量子信息科学和新能源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区和规划发展区,集中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集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滨湖科学城坚持“尖端引领、集中布局”原则,凡布局在科学城规划范围内且符合条件的创新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芜湖制造业创新发展迈向中高端


为提升制造业总体水平,芜湖市编制实施“芜湖行动方案”,将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双引擎”作为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思路,推动制造业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四方面实现大幅提升。


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44个。今年初,奇瑞公司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通过工信部认证,依托强有力的设计与研发体系,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50多个,向着接轨国际国内市场,形成全球标准的设计能力迈进。


目前,芜湖市已形成以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该市近年来重点培育的高端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型显示和光电、通用航空、现代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安徽:中国量子通信的领跑者


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一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离不开中科大科研团队的支持。这支来自安徽的团队,再一次让安徽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京沪干线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已全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于安徽来说,量子方面的技术突破,可以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同时,量子信息这类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不仅能培养带动安徽本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助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安徽未来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


布局“芯”产业,安徽按下“快速键”


近年来,安徽省紧紧抓住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融合、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芯片、存储芯片、家电芯片等特色芯片,半导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发展。


“以合肥为例,2013年还只有12家集成电路企业,截至2017年12月,合肥集成电路企业已达129家。 ”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陶鸿介绍,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力晶科技、全球最大光罩生产厂商美国Phtronics、国内封装企业龙头通富微电、设计业龙头企业台湾联发科技等企业加速集聚合肥,群联电子、敦泰科技、矽力杰、北京兆易创新、君正科技等也先后落户省城。


联发科技在合肥设立了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芯片设计能力达到7纳米;中国电科38所自主研发的“魂芯二号A”在一秒钟内能完成千亿次浮点操作运算,单核性能超过当前国际市场上同类芯片性能的4倍;易芯半导体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芯片级单晶硅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晶合12英寸线建成量产,目前已经实现每月5000片的产能,预计2020年可达到月产4万片规模,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驱动芯片制造商;合肥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80亿美元,计划建成月产12.5万DRAM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将有效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重塑世界DRAM存储器芯片产业格局。


中国声谷:合肥智能制造业面向世界的"窗口"


资料图


能听话会打字的鼠标、自带纠错评分的智能钢琴、让学生“身临其境”学英语的VR眼镜……中国声谷,这个创新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丰硕、产业环境完善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如今正在不断创新提速,拔节壮大,抢占智能风口,迈向世界AI产业集聚高地。


位于合肥国家高新区的中国声谷体验中心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围绕智慧城市、移动健康、智能终端与互联网+4大产业,是打造国际一流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产业窗口,也是安徽战略新兴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视点。


江淮汽车提高“中国制造”的含金量

S3在伊朗上市。

江淮汽车的“国际化”之路,已经走了快30年。


时间的指针拨回1990年,36辆轻卡和24辆使用江淮底盘的客车出口至玻利维亚,这成为江淮汽车历史上的首例出口贸易,也拉开了江淮汽车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帷幕。此后的20多年里,江淮汽车先后进军中南美、非洲、东南亚、西亚……到2017年,江淮在海外市场已经呈现“破竹之势”。


一组数据展示了2017年江淮汽车出口的成绩:根据中汽协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汽车出口89.1万辆,其中,乘用车出口63.9万辆,商用车出口25.2万辆。这其中,2017年江淮汽车年出口超过6.5万辆,跃居中国汽车出口第四位。


“仅2018年4月就出口汽车8499辆,同比增长23%。”开拓国际市场,江淮汽车捷报频传。


2018年以来,江淮汽车攻坚“品牌向上”战略,目前瑞风S7已发往11个国家进行产品试验验证。近期,又对标部分国际汽车巨头,发表了专门的乘用车技术安全品牌“安+”,并将这一品牌涵盖的所有最新安全技术体系搭载于最新款的瑞风S7车型上,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


大学里刷支付宝终端都将是安徽造

合肥瑶海区 资料图

刷卡、扫码,无论是购物还是乘公交,这样的消费、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合肥市瑶海区的物联网产业园里,安徽最大的物联网研发中心如今正以每月10万台的交付速度,向全国高校配发支付宝终端。未来,全国所有高校的支付宝终端,都将是安徽制造。不仅如此,这个中心研发生产的智能卡、芯片,已经广泛应用到金融支付、身份识别、能源管控等领域。


购物消费刷支付宝,掏出手机就能方便快捷地付钱。包括中科大等知名高校在内,用支付宝缴学费、一卡通充值等应用,都已有数年时间。在享受生活便利的时候,学子们可能不知道,扫码支付的终端,将来都是安徽企业研发、制造的。“我们从国内同行业十多家顶尖企业中脱颖而出,被选为支付宝终端唯一的供应商,从2018年3月开始,每天数以千计的终端在发货,每月交付将近10万台终端。”安徽银通物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久告诉记者,这些支付宝终端将全部应用于全国各大高校。未来,全国3000多所高校里,只要能刷支付宝,就一定是安徽造的终端。


国产超薄高铝盖板玻璃诞生记



2018年4月,在安徽蚌埠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内,完全采用中建材自主创新技术生产的超薄高铝盖板玻璃成功下线。


“这是继世界最薄0.15毫米超薄触控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发电玻璃后,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创造的又一硕果,标志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再次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全面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在下线仪式上说。


手机的更新换代十分快速,最早的摩托罗拉“大砖头”已经成为了历史,逐渐“瘦身”的纤薄智能手机成为了时尚潮流,那么智能手机能不断变薄,就少不了盖板玻璃的功劳。


依托蚌埠玻璃研究院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团队,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采用浮法工艺,一遍一遍的实验,从0.7mm到0.4mm,再到0.3mm,不断的在“薄”上做文章。


超薄高铝盖板玻璃的正式下线,是蚌埠玻璃产业高歌猛进的又一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此产品国产成本更低,也拉动了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价格的下调。高端盖板玻璃的国产化,也增强了玻璃盖板产品国际市场话语权,对于完善我国光电显示产业链,促进我国光电显示产业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家电智能造 质与量双提升

惠而浦合肥智能工厂

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大数据……这些新兴的科技成了惠而浦合肥智能工厂的标配。随着家电行业对品质的追求,以用户和产品为中心,加大智能产品开发与电商渠道布局,推进技术创新、智能工厂建设、销售渠道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已成为家电行业维持增长与布局未来的主基调。惠而浦合肥智能工厂投产后,家电生产实现品质、速度的大幅度提升。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项目是惠而浦中国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惠而浦总部2020发展战略,建设的兼具“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该智能工厂是由国际顶级咨询公司美国波士顿和中国顶级工业设计院联合设计,运用了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现实增强技术、模拟技术、水平和垂直系统整合、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实现生产、计划、物流、销售、用户的完整统一,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埃夫特:国产工业机器人引领行业潮流



过去,奇瑞汽车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全部依赖进口。“进口机器人精贵着呢,不光维修费用高昂,还耽误时间……”奇瑞汽车生产车间的工人说道。而在2009年,埃夫特机器人的试制成功改变了这一现状。在反复调试后,奇瑞的生产车间正式迎来了埃夫特团队的第一台机器人。


如今,走进奇瑞汽车公司的生产车间,装配线上已不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工业机器人们在卖力地工作着。埃夫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奇瑞汽车生产线90%以上的工业机器人都由埃夫特制造,一举打破了国外机器人在中国汽车制造领域长达30年的垄断。


早在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正式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在安徽打造机器人。作为安徽的本土企业,埃夫特赶上了好时候,在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双轮驱动后,埃夫特已成长为当前国内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


大湖之声综合整理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还喜欢 · · · · · ·

【美丽合肥】来啦来啦!“美丽合肥”诗文作品展示(一)

【美丽合肥】来啦来啦!“美丽合肥”诗文作品展示(二)

【美丽合肥】来啦来啦!“美丽合肥”诗文作品展示(三)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