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梅子是我从小就熟识的朋友,就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童年的我辗转多处,但每个时期玩得最好的小伙伴她竟然都认识——五六岁在外婆家一起玩的红、红泥湾上学时的同桌婷婷、还有大舅家的表哥林。更难得的是,她和红、林至今还保持着密切联系。
我和梅子相识于1996年9月。“同是天涯沦落人”,因为高考失利在同一学校复读。那一年,没有想象中的艰难苦涩,反而是高中生涯中最平和的一段。我们感受着吹过教室的同一阵风、仰望飘过天空的同一片云……交流学习心得、困惑和触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以非常相似的分数,考进了郑州两所相距十多公里的大学。开始书信往来,也经常互访。
在她的学校,我们一起看电影《飘》直到深夜,挤一张床;早晨我刚睁眼,她已经从食堂打回了早餐。我们去学校图书馆,她用自己的图书证帮我借到一本书(剧本)——《阿信》。我至今还记得偶然发现这本书时的惊喜和感动,于数百万册书中巧遇这一本,不早不晚。在那一瞬间,触发了儿时看同名电视剧的全部记忆。那时小小的我陪着小阿信哭了多少回……
她来找我,约同校的几个老同学一起聚餐、散步,有一次我拉着疲惫不堪的她到学校舞厅陪练交谊舞,那是体育课的必考项目。每遇国庆长假,去开封,去洛阳,我俩一拍即合。我什么都不用管,跟着她这个做足了功课的“活地图”、“指南针”就万事大吉。一路上欢声笑语,到了目的地和老同学相聚……记忆里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漫长的暑假,每次她来我家,自行车篓里不可或缺的就是书。经常是厚厚的专业书,她为参加“律考”而备战。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一直是她最擅长的。那时候刚刚兴起电脑网络,在弟弟的电脑上,我教她上网。她第一次摸鼠标出现种种不习惯,一边“哎哎”叫着一边把鼠标几乎提起,我在旁边忍不住大笑。
转眼就毕业,听说她去了东莞,后来又回了老家,期间偶有书信,但渐渐就没了联系。
2013年年底,我们一家三口回了趟老家,老李从高中同学艳那里得知,梅子是艳的同事也是很好的朋友。于是我和梅子终于又相聚了。多年不见,一切如故,那灿烂的笑容、睿智的目光、乐观的心态!一直努力上进的她说,那些年没有主动联系,是因为生活不易……
此后我们每年都能见上一两回,每次回老家必约。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也慢慢熟识起来。2015年她带着孩子第一次来珠海,又是一次难忘的欢聚时光。
她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懈学习,成长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不知不觉中,她也影响着我——
她说自己不熬夜,常常早起,必要的工作加班或学习任务通常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床去完成。我觉得非常赞,也尽量早睡早起,因为清新、静谧和鸟鸣是为早起者准备的福利。
她说以考促学,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张证书,更是心灵的成长。
她分享备考经验,复习时把重点难点做成一张张的小纸条,贴在洗手间、厨房……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也助我顺利通过了考试。
她说“相信你自己是最幸运的一个”,当我忐忑恐慌躺在病床,被这句话支撑着,犹如窗外洒进的一米阳光。
她教我写“觉察日记”管理自己的情绪,常常在微信上为我答疑解惑,分享她的成长心得,推荐合适的书目课程……
成长的路上,有你不孤单!
近日梅子分享了一篇她的原创《爱的陪伴》,以生活中女儿出现的情绪为例,展现了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妈妈,如何看见、接纳女儿的情绪,并运用所学技术,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女儿成功疏导情绪。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陪伴的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而高质量的爱的陪伴更显得难能可贵!我看了数遍,从中受益匪浅,在此分享给你们。
爱的陪伴
(作者:梅子)
有人说,教育无小事,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们并肩而行的父母;还有人说,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因为舍得花时间陪孩子才是父母能给予的最高层次的爱。这些话我都非常认可。为了实现对孩子爱的陪伴,更为了弥补孩子幼年时陪伴的缺失,近几年来我一直努力地学习着、实践着……
女儿今年十二岁,已是一个跨入青春期的女孩子了。青春期孩子身上所呈现出的自我意识加强、情绪波动大、敏感、在乎他人评价等特点,在女儿这里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
昨天晚上,我正在厨房做饭时,孩子放学回来了。刚进家门,她就直接对我说没胃口不想吃饭,然后就去了卧室。在孩子吃饭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比较尊重她的意见。
当我正在吃饭时,却听到孩子唤我,于是放下碗筷,来到卧室,却看到她正在玩手机。虽然我允许她每天放学后可以玩半个小时手机,但她当天的英语还没读,我就善意地提醒。女儿却说:“今天心情特别烦躁,什么也不想做。”这话顿时勾起了我的好奇,询问她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女儿告诉我,今天她在学校做了一份数学试卷,涉及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点,五六年级的内容做得还可以,但三四年级的基础知识却错了很多,然后她就怀疑自己平时的成绩都是不真实的。
我听了这番话,对她的烦躁情绪了然于胸。于是微笑着说:“你愿意帮妈妈一个忙吗?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涉及到“在特定情境下思维如何影响情绪”的内容,正好可以让妈妈练习练习,还可以帮你分析一下心情。”女儿欣然应允,放下手机,继续向我述说着她近期的英语学习、两周后面临的调研考试,以及个别同学私下对她的负性评论。我把她叙述的这些事件用情境、自动思维和情绪的图表在纸上一一列明,女儿内在不自信的自动化观念和担心、焦虑、难过、烦躁的情绪瞬间跃然纸上。
当我写下这些内容时,不由想起前些日子与心理咨询师朋友明星就“每个人自信与自卑”的一些探讨,还想起在《关系舞动》课程中,老师用双臂舞动的方式帮助一位学员处理情绪的案例,虽然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支持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征得女儿的同意,我决定用这种方式帮助她。我邀请她站起来,闭上眼睛,用两个胳膊分别代表自信的她和不自信的她,通过双臂舞动的方式,探索她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内在信念。女儿在我的引导下分别让手臂慢慢动起来。然后我告诉她“自信的自己和不自信的自己就如我们的左右臂,都是我们每个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不可缺少的朋友,现在让它们两个在一起,看看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信息?”女儿选择两只手交握,头也低垂着,犹如默默祈祷……
当这一切进行完毕后,我请女儿分享一下她的感受。女儿很仔细地描述了内心的体验。她说:“当体会到不自信的自己时,感觉特别烦躁、沮丧,而体会到自信的自己时,又非常开心、豁达,感觉一次考试失误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后还说:“在两只手交握时,面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面,就如海水退潮后在岩石上缓缓露出六个字:一切皆有可能”。我又问她看到这六个字后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儿回答:“虽然心情好了很多,但还是会有一点点的小烦躁。”我邀请她再次闭上眼睛,描述一下这种烦躁的具体形状。女儿说这种烦躁如一团红色的火焰,随时都会燃烧一切。当我引导女儿和这团红色的火焰链接时,我看到眼泪从她的眼中缓缓溢出。而我只是耐心地陪伴着她……
当女儿睁开眼睛,她告诉我:“此刻内心非常平静,感觉那团红色的火焰在慢慢变小,被分散成无数的小红点,最后又回到了我身体内。”我又问她眼泪代表什么?女儿却说:“不知道原因,就是忍不住会流泪,但不是悲伤。”我微笑地听着她的分享。而后,一场关于情绪、身体、信念的话题也在母女间自然展开,更要让她明白什么是完整、什么是完美,以及如何关照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当女儿愉快的开始朗读英语时,我的内心也是无限感慨,有庆幸、有感动,还有喜悦。我知道女儿流泪的意义,这是灵魂被自己看到后的感动,也是我在这几年自我成长的历程中经常体验到的。生活中,很多人亦包括曾经的自己,一直习惯于外归因,当情绪来时,要么压抑、逃避,要么向家人发泄,然后又陷于内疚,如此循环,内心的情绪垃圾不断累积,受苦的只能是自己和身边最近的亲人。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曾说,情绪是灵魂的语言,它所需要的只是被看见、被接纳。幸运的是,当我与心理学结缘,并运用所学给予孩子有效陪伴时,爱才会在关系中自然流动,也才会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女儿读完英语,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虽然孩子成长的道路依然漫长,但这份爱的陪伴将继续延续,因为“为生命服务”就值得用生命去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