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鼠标价格社区

如何评价零零无限科技的产品 Hover Camera 及其前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知乎用户,:

简单来讲这款产品就是,把Hover Camera扔到空中,它会自动飞行,围绕着你开始拍照······

Hover Camera是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易用便携无人机


八大亮点

抛出自动平衡
1300万像素摄像头,4K视频拍摄
自动跟随
自动悬浮
智能图像稳定系统
极致便携
碳纤维超轻外壳
全景拍摄

Hover Camera基于高通骁龙801平台,嵌入式的人工智能系统让这款无人机拥有了悬浮自动模式,降低了无人机航拍的使用门槛,让小白用户入门就能拍出大师级的航拍作品。

零零无限的团队也是大有来头,CEO王孟秋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曾是Twitter担任软件工程师,阿里巴巴大数据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已获得A轮融资。

产品发布后被Mashable、The Verge等国际一线科技媒体报道,莫非这就是中国的第二家“大疆”?

排风扇加外壳?外行人的设计

无人机的结构设计对于飞行的稳定性有巨大的影响,在螺旋翼的外面加一个矩形的框,容易引起乱流,无法在有风的户外飞行,这是一个只能在家里玩的玩具,采用保护壳这样的设计非常的外行。

Hover Camera:提高无人机的安全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加一个壳,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壳,碳纤维外壳的密度、线条间隔都需要在安全性和飞行稳定性做平衡,间隔太大无法防摔防撞,间隔太小影响飞行,为此团队进行了长期的测试,设计了最适合的外壳。

续航只有8分钟

Hover Camera机身重量238g,为了达到超轻便携的目标,这款无人机的电池容量实在是捉襟见肘,只有1100hAm,单次充电只能飞行8分钟,目前市场上的消费级无人机续航时间大约有20到30分钟,消费者还是怨声载道,只能飞8分钟的无人机怎么玩?

Hover Camera:产品定位和大疆的航拍无人机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款在室内使用,自拍型无人机,飞行距离短,单次拍摄不需要太长时间,在产品测试中8分钟的续航时间是足够使用的,可更换的电池设计也能够换上备用电池延长续航时间,同时Hover Camera还在不断对电池系统进行升级,提高续航时间。

两年前的处理器性能差?

Hover Camera采用的是高通骁龙801处理器,了解Android手机的用户一定知道,目前高通力推的处理器是骁龙820,小米、华为、三星等新机都采用这款处理器,骁龙801是高通2014年2月推出的处理器,性能难以和最新款的处理器相比,由于采用了高通骁龙平台的标准化方案,比其他无人机厂商使用的ARM平台成本高不少,Hover Camera的定价可能比大疆还贵,至少也需要两三千元。

Hover Camera:采用的是高通公司为无人机定制的801处理器,不存在性能不足的问题,完美支持人工智能算法,同时为了能够让消费者尽快能够买到这款新品,处理器的供货量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高通最新款的处理器主要提供给手机大厂,产量有限,基于性能和产能的两方面考虑,最终选择了骁龙801处理器,产品定价不会超过600美元(约合4000元)。

Lily无人机前车之鉴,Hover Camera难突围

同样是主打自拍功能的无人机Lily产品发布后,几个宣传视频就让公司火了一把,不断飙升的预售额和1500万美元融资的背后,则是Lily一次又一次的跳票,2015年12月Lily向众筹支持者发出通知称,发货期再次退推迟,这款产品到底能不能最终发售存疑。

Hover Camera:产品已交由富士康代工,正在逐步提升产能,量产问题不大,预计在今年夏天发货,消费者可在官网预约。

墙外开花墙内扑街?

Hover Camera获得了多家美国权威媒体的好评,并在产品发布首日密集报道,众所周知中国无人机厂商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和影响力都好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大,有竞争力的厂商纷纷把重心放到海外市场。

Hover Camera:这款产品确实获得了更多海外媒体的关注,Hover Camera将是全球同步发售,中国和美国市场都很重要,相信等消费者拿到产品后,Hover Camera能够在国内一炮打响,市场竞争要靠产品说话。

一款创新性产品从发布到上市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量产、品控都是创业团队来说都是挑战,我们祝Hover Camera好运。

匿名用户:

派克市场的飞鱼flanke chenDerek Chen 等人赞同

每过几个月,朋友圈总是会被“秒杀大疆”的“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无人机”刷一次屏,这次也不例外。

看到的技术细节仅仅有一个宣传片,根据推测评论一下吧。

宣传片拍的很不错,看完以后很有感觉。但是细细分析一下还是不那么对劲。不过相较于国内的“世界的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机”来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

首先这个设计


不得不说,尺寸限制了云台和计算能力。尤其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作(好的)微型飞机难度远大于450轴距上下烂大街的产品。所以选用高通的方案也在意料之中。

但是值得质疑的是用框架结构,既大量阻挡了下洗气流,又增加了重量,最后得到一个8分钟的理论飞行时间。按照行业内各家市场宣传的惯性,这个数据一般都是无风悬停的情况,一般来说使用时间都是要打个八折。如果来个三级风即使悬停住,非常难超过五分钟的使用寿命。

据此,按照其抗风性和寿命而言,这是一个仅限没有大型中央空调气流和室外微风情况下使用的无线自拍杆。

其次,我专门注意了一下,视频中的用词是使用Optical Flow 和SLAM结合的定位技术。这个事情上我有一些疑问,首先是我们常常用的一个测试case,即推飞机动作之后飞机会飞回去还是停留,这个一般取决于所使用的悬停是基于位置的悬停(SLAM或者VO)还是基于速度(Optical Flow)的悬停,显然,前者更好。

我在如何评价DJI大疆创新的Phantom 4 (精灵4)? - 徐枭涵的回答多有论述这一问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Phantom 4被推走之后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在无法做到基于位置定位的VO和主动避障(当然这个东西撞了也没事)之前扔掉遥控器不是明智的选择。像这种一推就跑的你想象一下他飞到大型会议室通风管道里面手机死机的场景。当然不排除这是算法上刻意为之。

其实Optical Flow定位一般都是只控速度的,Optical Flow原理非常简单,和你手中的光电鼠标没有什么区别,直接观测量是速度(相对于IMU的直接观测量是加速度来说好很多)但一般来说如果把光流积分到位置就会飘成狗,所以Phantom 3和Inspire 1室内悬停都是速度悬停。但是宣传视频又提到了SLAM(观测量就是位置),又放出了一些截图
看起来是用前视摄像头跑了单目VIO,因为功能并没有避障,所以估计也没有产生grid map,所以这里的SLAM顶多是在定位外加tracking的时候跟着人跑用一下估计的深度,当然类似的算法我也做过,本身是不怎么可观的一个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算法中前视SLAM和底视Optical Flow扮演了分别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在推飞机这个操作中前视SLAM没有把他拽回去?是各玩各的还是Optical Flow出来的速度数据通过松耦合了SLAM里面?当然肯定不是紧耦合,因为如果是紧耦合的话这套系统就是整体的VO而且这么狭小的空间想跑到几百HZ的VO肯定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其次是前视的SLAM效果如何,这还需要后续的数据和介绍。

不过前视云台上的SLAM有一个非常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时候品控上很难做到云台安装角,云台动作角(视频中云台是单轴可调的)的对齐。

一般即使是P4这种云台上有能获取摄像头绝对姿态的数字反馈控制系统(就是云台上的IMU和那几个电机啦),你以为的视觉中心和事实上的视觉中心误差偏个几度是很正常的,有时候一歪脖子(偏差)就歪十度也是有的,而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hover上的摄像头显然没有额外的能读到绝对姿态的传感器,如果偷懒的话那么云台就是一个9g舵机,那么这就是模拟反馈的控制,认真一点装个滑环,用久了很容易松。



这时候这个偏差角会给VIO算法带来一些额外的麻烦,因为IMU和摄像头相对位置并不对齐(当然这里是那种非常叼的千分之零点几偏差的定位算法,其实对于八分钟的使用寿命来说似乎这个角度差还不足以make sense?),如果是固连的还好说,一般状态量内估计一下很快就能收敛,像hover这种俯仰可调的你还得在再加上动作量。不过到底有多大影响其实我也没数(因为我只是看过论文和别人的前车之鉴,自己没做过)。

另外就是经验来说宣称的1000hz的控制频率真没有,况且这个小飞机看起来设计的阻尼辣么大,频率应该不会太高。一般来说1000hz是云台才会需要这么高的频率。因为整个飞机的频率响应在那里已经微乎其微了。早期的APM是50hz的在跑。

概念是好概念,不过落到实处会怎么样还蛮令人期待的。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啊。
本来想夸几句的,但是臣妾实在是不大善于夸人啊。


hitcm:

Tim Wu陈明穆flanke chen 等人赞同

昨天晚上第一眼看到这个产品的视频,确实有点惊艳到了。
--------------------------------------------------------------------------
一、首先谈一下外观设计,在已经习惯了各种无人机的今天(X疆,X度,X翔,X智,X米,X讯,etc),对于无人机的外形,似乎没有什么其他的可能了,但是这款长得"不像无人机"的无人机的外观确实很好看。虽然看上去有点像烧烤架子,但是区别于传统无人机的外形,使之更加方便携带。如果将来大卖的话,目测外观设计占了很大的因素。
相较于去年的Lily,也只是做到了下面的这种设计。
二、下面是技术角度的分析,宣传视频中提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自主飞行的相机",233,大家都懂的。
https://vision.in.tum.de/_media/spezial/bib/engel12iros.pdf

2、电子稳相---并没有使用云台,使设计紧凑。
3、抛飞----将 Hover Camera 抛向空中,它会自动保持平衡并调整拍摄角度
4、4K视频编码--挺不错。
5、人脸及人形追踪技术--跟拍或者自拍。与Lily有所不同,Lily主要针对户外跟拍。

综上所述,技术的角度看,和去年的Lily基本差不多。但是在Lily没有消息而Zano已经破产的情况,我们可以用Lingling(零零)。和市场上其他无人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主要用途在于自拍,而且是360度全景,可以跟随人物运动而进行自主跟拍。

三、最后说一下我比较担心的问题
1、视频中没有提到续航时间的问题,据36氪报道,续航是8分钟。
2、视频没有提到噪声的问题,既然打算用于自拍或者跟拍,那么噪声就不得不考虑到。据PINGWEST中文网提到,噪声有点大。
3、价格。据PINGWEST中文网提到,价格约在600美金左右。
--------------------------------------------------------------

摘自:知乎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