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对我来说,MSI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从X86时代到如今,家里的几代PC机箱内就没离开过它,可以说是伴着我长大的;而陌生,是因为虽然尝试过数不清的键鼠,却对MSI外设接触不多.其实如今几乎无所不包的MSI在外设方面的产品线是相当丰富的——论起DIY领域的大牌”不务正业”,MSI首当其冲——但是翻看琳琅满目的产品时,多少会觉得有些体系模糊感……
本期的主角Clutch GM70是MSI相对比较新一代的鼠标,在性能上更是自家的旗舰级别,会不会从其中感受到MSI的思路,我们就聊聊它.
规格解析
规格参数的表格如下,可以看到所有的配置都是属于目前行业内的顶级级别,从硬数据上看是堪称华丽的.
外观解析
各大硬件厂将自己的高性能产品独立出来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pro,另一个就是Game,而后者显然市场前景更广阔.MSI的这个系列由来已久,但老实说我个人对这个集合了各种元素的龙形象并不是很有爱,尽管我买过两块此系的主板……它复杂了点,形态有些乱——言归正传,Clutch GM70是MSI gaming鼠标的顶级型号,其整体卖相的Dragon主题性非常明确.
包装是Cube的形式,方方正正的上下装硬纸盒.
内部为多层叠放的防震泡沫,所有物件嵌入其中,保护牢固到位,开启过程也有着开手办的快感.
作为系列的旗舰型号,clutch GM70本来就是双模的分离线设计,再加上模块化的玩法,包装内的配置是非常丰富和有趣的.
Clutch是可以更换侧边进而改变外形的鼠标,这种玩法我们倒是不陌生的,业内早有这种先例,在po照片的时候我们先以左大右小的侧裙搭配作为示意.
Clutch GM70是纯黑色的配色,尾部有龙标背光灯.
虽然纯黑色,但表面材质有这几种不同的分布,且”面”的过度和本身侧裙可更换带来的大空隙使得GM70的层次感很强烈.
可以看到按键与底壳之间还有着一层半透明的白色材质,实际上,他还有着金属元素,属于较为复杂、有较多装饰性细节的形像.
特别指出的是,在这种侧裙的搭配方式下,GM70看似右手人体工学鼠标,而实际上,它是完全对称的左右手通用设计.
包括侧键也是两侧统一的.
使用同样侧裙的正视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点.
因为是双模设计,所以底部按钮较多(靠近出线端的卡锁和左右有两个功能按钮),带有龙盾logo的部分是金属材质,关于更多的细节——确实蛮多的——下面我们仔细看.
细节解析
先从 “奥利奥”看起,从上往下,上层的按键(上盖)到中间的背光照明层,再到最下面的底壳,分了三种层次.
上盖的大部分是一体式的结构,可以直接掀起,作为模块化(可更换)的一部分而存在,但左键则是独立且不可拆卸的.
背部有着非常大的一块透光材料作为龙logo的光源,周围有四个圆洞则是磁吸的吸附点,以此保证上盖的牢固.而还有个大大的凹槽则是放置接收器用的,这是个贴心的设计,对于接收器的收纳非常方便.
右键的部分,上盖与按键柱是一体的结构,直接通过前部的孔位作用于微动,理论上,按键柱的磨损是可以通过更换上盖修复的,但左键并木有啊……且这个上盖的模块化初衷比较难懂,它并不会改变手感和握持大小——因为附带的两块上盖是完全一样的.我理解上盖的开启和扣合,主要是为了收纳接收器,其本身更换的意义并不大,除非掉漆或损坏.另外这里也可以看出,白色的照明结构是围绕左右键两个边角的独立部件.
再看左右的两个模块,GM70共有两套可以更换的组件,左右两侧分别是一大一小,而这个大小其实基本上只是体现在延伸出的侧翼长短上,而并不是饱满度的差异,以左边拇指位为例,差异就是拇指托的宽窄而已.所以实际使用时你会发现,它的设计对改变鼠标本身握持的方式来说并没多大影响.
拿掉这一层可以看到侧面的结构,一条金属带沿着垂直方向贯穿鼠标,内层的本体上也有着与侧围类似的纹理.三颗螺丝的点位也即是侧裙磁吸固定的点位.
金属带作为一个整体框架通过底部连接起来,估计这个结构件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鼠标的配重.
可以看到侧裙的磁铁点,p.s.,内部的处理稍显毛糙了些.
大小侧裙的纹理一致,但大侧裙多了一层内凹的亮面材质来衬托整个防滑纹理,视觉效果稍有不同.
正面看过去,空出的usb接口与两侧弯进来的金属框架以及中层的背光件儿构成一个看似某种昆虫口器的对称结构,那种带有横向打开结构的玩意儿,类似铁血战士那种~
Usb接口的部分是内藏式的,有导轨和嵌套设计,不会搞错方向,牢固度也非常好
“合体后”同步率精准.
而拆下来的时候则需要拨动旁边的推拉锁扣开关,否则是拿不下来的,这个开关也将顶部的脚贴分成了形状很特别的两块结构.
线体本身的usb口都有镀金,但接收器是没有的,这里提一点喜闻乐见的话题,分体双模的设计,其实为线材的可选择性提供了很大便利,尽管这个编织线的硬度不会怼人,但要是多送条塑胶线则可让”软、硬”两大阵营都”达G点”,那岂不是更好?或许MSI觉得反正都无线了,还弄条线换来换去干嘛呢……
GM70视觉效果的层次丰富,不只是体现在模具本身的分块上,其漆面的效果和材料也让它不会黑成一块煤——上盖哑光漆有着一定的珠光杂色感,再加上一些倒角切面和暗藏的DPI指示灯,在光线下它并不单调;侧键和顶部按键则是亮面的,”护翼”是细磨砂黑.滚轮为橡胶包裹结构,内侧的塑料部分是红色,即使没有背光也渗着光泽.
背部的龙造型很复杂,细节也够丰富,但呈现上很精致,这个工艺很不错,比起去年的某些大厂的毛刺感好很多.
最后提下另一个附件,就是这个便携收纳袋
双层结构,外黑内红,抽绳封口,并且还带内部分隔,虽然简单,但可以很好的避免鼠标漆面在复杂环境中的剐蹭,对于外出携带是比较实用的.
当然怎么能没有龙盾的logo.
驱动及灯光解析
Clutch GM70使用MSI Gaming center这款软件进行设置,和其他大牌一样,Gaming center是MSI针对旗下外设产品的统一管理工具,方便快捷.
关于这个软件,难听的先说在前面,首先,Gaming center没有mac版本,OK,反正习惯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pc上(win10 64的系统下),最初安装好后是无法运行的,在进程中闪退,开启了msi的各种服务后还是不行,最终只能靠兼容性诊断来解决,支持系统中可以有列出win10啊……
言归正传,Gaming center本身还是极其简单易用的,在插上相关的MSI设备时icon就会被点亮, GM70的鼠标图像自动出现,点击它即可进入设置界面
5组profile预置,三个子菜单,buttons、sensor、led.
Button项目下,就是针对每个按键功能的指定,由下拉列表完成,而宏录制的子版块也藏在这个分区下面.
指定按键的时候选了Macro之后,宏编辑器才会出现.
再点进去则是常规的录制和宏编辑窗口.
录完了save好,在宏指定的下面就会多了刚录制的条目(下图中的”111”).
Sensor的部分是最主要的性能设置条目——dpi、响应高度、回报率、直线修正等.这里可以注意到它的回报率最高达到3000Hz(仅在有线模式下,官网上有指出,在无线模式下最高是1000hz),这……相信主控芯片已经很high吧,且即使调整到3000,实测的平均值也就是1000+,就算真的做到了又有多大意义呢……
灯光的部分自由度蛮大的,前端的RGB可以进行非常细的段数指定,但遗憾的是不能多选,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全部统一成一个颜色,那需要所有的色块指定一遍.
拿掉GM70的上盖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观察它的背光组成,在”前大灯”的发光结构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灯珠的分布,这个物理结构或许就是支撑了那么多分段调节的原因吧.
灯珠不均匀并不影响正常使用中的效果,在盖上上盖后是看不出其发光点的,两块透明材料的整体背光效果仍是柔和的.
尾部的logo灯得益于雕刻的清晰锐利,也有着不俗的效果,尽管龙的形态让我想起Frankenstein.
另外,对于时下流行的RGB系统化照明工程,MSI的解决方案也已由来已久,但并不是在这个Gaming center里,而是一个对灯光控制的独立软件,Mystic light,由于暂时手头没有MSI的其它照明品,这里姑且只放截图了.
实用感受
先说握持感受,MSI GM70是可以更换组件的,这就导致其握持有着可变的属性,但好在情况并不是很复杂,它的两套侧板基本都是呈现L型的分布趋势,差异只在底板的宽窄,所以无论换成哪种侧板,其造型本质上仍是对称的.
由于右侧板并不提供对于无名指和小指的额外照顾,所以基本上可以说它仅适合抓(或捏)的握法,这点人家MSI应该本来就给你归好类了,Clutch系列嘛.
侧围的护翼虽然没有太复杂的曲线,但对手指的放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是多了个个承托面.
另外,还有个裸奔的玩法,当年G9X的裸奔是很流行的,在拿掉侧板后,捏着GM70的手指会紧张很多,手心会更加悬空,这是因为底盘要小于上盖的投影.整个鼠标有着类似”铜斑蛇”或”响尾蛇”那种不得不使劲掐住腰线的本能反应,这样一来裸奔时的GM70用起来也就成了最”跟手”却又最累手的状态.话反过来,如果你本来就喜欢这样,那将会非常易上手.
按键方面,虽然右键和左键有着分开的结构,但实际上它仍是一体化的按键,左右的手感也有略微的差异——左键的清脆度更大些.键程则适中,点击位置越靠前,反馈过程越清晰.得益于金属框架和整体底部的稳定,整个按键和点击感受是比较干净、脆、整的.滚轮刻度明确,不割手也没有跑空现象.而侧键的位置就比较一般了,刚好处于捏鼠的着力点上方,由于厚度和垂直方向的厚度合适,所以倒是不会误触,只是想要点击它免不了要把手指上移而减弱对鼠标重心的控制,如此一来就显得笨重了.
两个值得肯定的点,一个是微星对3360引擎的调教比较成功,定位准确,点击时也异常稳定,无修正、无抖动,静默高度控制优秀.
之后则是两点不太好的体验,首先是重量感人,有电池还有金属,足足129g的体重加上大号的外型,还得捏着用,手不够大会恐怕难以驾驭(我差不多19cm),除了手大,麒麟臂也是要的;另一点则是无线的体验,双模这件事似乎已是各家旗舰必备的属性,就国际大牌来说,虽然看不到职业选手使用其无线模式,但作为日常游戏,基本无大碍.而GM70的无线让我有点回到了第一代manba的感觉,稳定性和延迟的控制只能说一般,这有点遗憾,办公上网无碍,但若激烈游戏多少有些不适,好在它的有线连接状态生龙活虎.
转自chiphell-nApoleon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