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时间,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迅猛发展。2014 年全球手环出货量大约1700万枚,仅小米手环就卖出了 100 多万枚,单天最高销售超过 10 万枚,从销售数量上已经超过不少数码设备品类、品牌,算是大放异彩了,也让到第三季度还只有 50 多万的智能手表相形见绌。随着万众瞩目的 Apple Watch 终将出货,2015 年,毫无疑问,会是手表年。万众瞩目的 Apple Watch 终将出货,凭借苹果强大的供应链管控能力和生态链整合能力,必将掀起一股买买买的风潮,复制iPad的销售奇迹,达到千万级也未必没有可能。
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从 2014 年 CES 开始的腕上革命( Wrist Revolution)即将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别太激动,现在智能手表还只是戴在手腕上的通知中心,功能有限,对人类能力的增强有限。这也不奇怪,毕竟从产品定位来看,一开始就是手机的第二屏,是手机的附属。
现在的智能手表,主打消息通知和健康监测两大功能,看似实现了智能手机信息以外的其他技能。但消息通知,是现在智能手机功能的直接延展。随着传感器的小型化、廉价化,健康监测相关传感器很快会成为手机的标配。从功能上来讲,现在的智能手表只是手机的第二屏。从 Pebble 开始,到现在备受推崇的 Moto360、万众期待的 Apple Watch,都只是戴在手腕上的通知中心。
头部是认知的重要部位:有高速运转的大脑,处理信息,运筹帷幄;有心灵的窗户眼睛,据说人获得的 90% 的外界信息都来自于这里,一半以上的知识都是通过它获取的;有能听八方的耳朵,辅助眼睛获取额外的信息。头部的运动往往代表的是注意力的转移,监测头部运动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新的信息。
如果你坚持看完了上面那么多信息,第一反应估计是想到了 GoogleGlass,它做了尝试,但举步维艰。但 Google Glass 的今天,并不能代表头戴式计算设备的明天。站在 Google Glass 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到电池续航、云端计算能力、低功耗连接技术、应用生态等问题都在制约这款设备的发展。
虽然,这些公司至今都没有推出消费者版本的产品,但说不定这其中就有头戴式计算设备时代的大哥大或者诺基亚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