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时的幻灯片,除了出版社成套出版的,都得要自己在胶片上一笔一画地手绘。要想做一张出来,能写会画是基本要求,而且,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一不小心弄错了,往往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整张片子就得重新再来一遍,着实是不容易。
那时候,大家都用“幻灯片”一词,而更常见的简称是“片子”(piānzi),有时,也说“胶片”(piàn)。
在信息时代,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浪潮下,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
有了PC,有了微软公司,有了电子幻灯片软件PowerPoint,做幻灯片不再是一件难事。无需能写一笔好字,也不用具备绘画技能,只要会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比如,输入文字、复制/粘贴图片、拖动鼠标划线),就能做出自己的幻灯片。制作时方便快捷,后期的修改也是极为轻松的,因为页面的每个细节都可以被轻松地编辑。
做好的幻灯片也不再是一张张的胶片,而是PPT格式的电子文档。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大众开始把幻灯片叫成了“PPT”。“P-P-T”,三个英文字母,个个都是爆破音,响亮而又顺嘴,脱口而出。于是,“PPT”的叫法也就这样很自然地流传开来。
在大众眼里,微软的PowerPoint就是幻灯片,所以,PPT就是幻灯片,幻灯片就是PPT。孰不知,实际上,除了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可用于做幻灯片,Apple公司的Keynote也是极为专业的商业幻灯片软件,而在Linux操作系统下,也有国际化的优秀开源免费办公套件LibreOffice,其中的组件Impress就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幻灯片软件,其界面和操作与PowerPoint极为类似。
上图为Apple公司的Keynote
上图为LibreOffice办公套件的组件Impress
各类资深专业人士,大都经过多年的丰富历练,是相应行业中的翘楚。比如,行业咨询师,大都曾经在各自的行业中干过长期的具体工作,取得过丰硕的实际工作成果,对行业情况更是了如指掌,也唯其如此,才能提供专业全面的调研报告和深刻的行业观点。
用北京话去形容这些群体,就是:行业老炮儿。
这些行业老炮儿,经常要撰写报告和设计方案,也经常要做Presentation(宣讲、演示、报告),而电子幻灯片正是最为常用的展现形式。每论及此,在他(她)们口中所说的,从来都是“片子”这个词;而让他(她)们备受煎熬的,也一直是“过片子”(开会讨论片子的内容)时所遭遇的各种挑战和质疑。
与中国毫无二致的是,在欧美国家,无论是称呼以前的胶片材质的幻灯片,还是谈论后来的电子幻灯片,也同样没有人选择“PPT”的说法。不仅如此,一直以来,人们都用的词都是“Slides”,这与中国的行业老炮儿说“片子”如出一辙。
所以,在与国外同行讨论的场合中,说“PPT”,是会让人侧目以视的,那样,所有人都会想:哦,这还是一只羽翼未丰的雏儿。
即便在中文环境中,如果自诩为行业资深人士,还整天一口一个“PPT”,视这个大众化的词为当然,那就不符合行业资深人士的最基本外在特征,更谈不上什么老炮儿。
“爷不爷,先看鞋”,要混江湖,得要先有个道地的做派;黑话都不会说,谁认?土匪的饭碗,你肯定就端不了;同理,不说“片子”说“PPT”,资深专业人士的名头,你就顶不住。
大众的“PPT”,老炮儿的“片子”,你的言辞就是归属标识。资深专业人士该何去何从?并不是艰难的选择。
为了早日入伙,请选择一个慵倦无力的中午,带着平淡、随意和满脸倦容,跟同事抱怨说:“哎呀...... 下午3点得开会,一堆人,过片子,我还有好几页Slides没做完。熬好几宿了,这活儿可真TM不是人干的。”